2018年4月11日下午,教育学院部分师生在第四会议室召开关于“幼儿生命科学教育”本学期第二次研讨会。会议由课题组负责人于丹老师主持,教育学院崔露、陈芸、李强、邓莹莹等老师以及部分教师助理共20余人参会。

首先,于丹老师提出了经过上次课题讨论后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从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概念界定维度中主要界定了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生命科学教育在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研究内容包括了中班幼儿生命认知现状调查、教师生命科学教育的现状调查、科普绘本制作等。
其次,将生命认知项目划分为来源、本质、关爱知识、关爱意识四部分。重点对“关爱与养护”二词做出阐述。在五大领域中,关爱为情感目标,养护则为技能目标,着重点在于幼儿是否能将意识与做法融为一体,这与教师的情感教学目标渗透和课程的整体建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紧接着,课题负责教师提出了“该选用何种研究方法、每个研究方法怎样具体实施”上的一些疑惑,随后各个老师都参与到了积极的讨论中,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

崔露老师提出问题:在抽取各个幼儿园教案时,总量多少最为合适?研究方法选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后应有的效果如何?于丹老师回答了问题一:“可先查找现目前开设了生命科学课程的幼儿园有哪些,再分别找不同性质、等级的幼儿园中的教案(公办、民办、一级、二级等),再查此课程是属于集体备课或个人备课,从中选取代表性教案进行文本分析。”这为教案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逻辑思路,避免了盲目选材,随后李强老师与陈芸老师分别对问题一、二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李强老师说道:“维度划分可以再结合课程的核心经验选取更细的切入点,选取教案是应保证教案的真实性,多数有经验教师可能只会提供框架,具体内容可通过访谈法获取。”陈芸老师结合了各个老师的意见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案:“1.首先发放问卷,测试教师自身的生命观意识是否达标;2.选取教案的量要合适,至少保证四、五十分左右,要保证所选教案的真实性,进行文本分析;3.观察录像带,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再进行分析;4.对普遍性中的特殊个案进行单独访谈,即问卷测试结果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有严重差异的。5.访谈可作为之前调查结果的佐证,去验证教师的心理与行为不符的深层次因素。”

此次会议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的整体框架,提出了更为细致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条件,虽然研究内容仍有待改善,但也向课题的可实施性迈出了一大步。课题老师们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对待课题的严谨态度让在场同学十分敬佩,这样的研讨氛围也深深感染着同学们,望能以各位老师为榜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做到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