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27日,由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会主办,邻水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成都市青羊区人文培训学校承办,《育儿周刊》社支持的“品格 品行 创新 创变——2019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理事大会暨邻水县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会”在广安市邻水县隆重举行。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成员以及园长老师共三百余人参加大会,我院卢伟院长作为专委会常务理事参加了此次大会。

26日上午,大会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四环游戏小组创办者、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学会理事张燕女士带来主旨报告:《做自然质朴有温度的教育》。


早在1990年,诗人苇岸在《现代的孩子》诗歌中如此谈到,现代的孩子吃精制食物,娇弱的胃口让他们厌恶颐养劳动体魄的粗蔬和五谷;现代的孩子穿漂亮衣服,卫生的观念将他们隔绝于孕育万物的风雨和泥土;现代的孩子在高楼里居住,远离童年游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张教授说,三十年过去,现代儿童远离生活与自然的现状愈演愈烈,需要我们迫切警醒与反思。
张教授强调,要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游戏的乐园。在古代,《中庸》一书早已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就是说,天性是人的自然禀赋,成人要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对孩子的教育教化要顺应自然规律,要让教育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应教育。并且,涉及儿童的一切行为,均应以其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说到底,教育是生命事业,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需要面对每个具体的孩子,在与他们的交往互动中、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行为。
26日下午,园长老师们参与两场分论坛研讨活动,聆听来自幼儿园一线老师们鲜活生动的精彩案例分享,并由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学前教育专家进行点评。据悉,2018年,在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学前教育专家组的指导下,由邻水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主办的“生活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品格教育及实施途径研究”课题正式开题,邻水县机关幼儿园、邻水县第二幼儿园、邻水县第三幼儿园、邻水县丰禾镇中心幼儿园为课题主研园,分别以“责任”“有序”“感恩”“自理”为研究方向,两年时间内,凝聚教师团队大量的心血与智慧,出现了如今有生命力的一个个“品格”故事。


我院卢伟院长作为点评嘉宾参加了第一分论坛活动,听了《三叠﹒侏罗﹒白垩纪》、《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我的区角我做主》、《一桶水的故事 》三个报告,在点评环节,卢伟谈到,从两年前走进邻水幼儿园看见班级情况,到如今看到老师们在讲台上呈现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邻水幼教的变化非常惊人。教育就如农业,需要慢慢做,用心做。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呈现的案例,看不到的是老师背后点点滴滴的艰苦努力,两年来,一次又次的头脑风暴,一次又一次聚焦思考,一次又一次现场研究,带来了老师们在教育观念、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对课程的理解可喜的变化。
卢伟认为这三个案例带来的启示,一是如何把握教育的契机,教育是渗透在过程中的,有时班上看到的是乱糟糟,是困惑,是纠结,但教育的契机就在这些问题背后,需要我们去发现与把握,比如停水,本来是一件让人无奈和困顿的事情,却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带给孩子们很多有益的思考和行动。二是真正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在案例中,我们看到区角里的各种无序,各种矛盾,很多老师会代替儿童直接解决问题,这里我们看见的却是儿童的各种探究,是眼里心里有孩子的老师如何善于等待与默默支持,也看到了老师们的教育智慧。三是如何梳理、展开、呈现案例,很多老师听别人的案例,只是在当时受到震撼、受到启发,过后仍然不清楚应该怎么去整理自己的案例,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分析打动你的那些生动的部分,比如孩子们的关注点、提出的问题、孩子与孩子以及老师与孩子的对话、老师的策略、每一个转折点的引导等等,这里蕴含着教育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是一个慢的生长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获得结果的。就像瑞吉欧的案例,激动着全世界学前教育工作者,“苹果”“人群”“骨头”那些案例总是能够将我们带到真实的鲜活的现场。好的案例是有魅力的,是有带动性的,是可以激励人去更加热爱教育工作的。
27日上午,园长老师们一众人分别走进邻水县机关幼儿园、邻水县第二幼儿园、邻水县第三幼儿园、邻水县丰禾镇中心幼儿园进行观摩。参观室内外环境、孩子区域活动、户外体育活动、聆听幼儿园老师的讲座分享等。


与会代表们纷纷感叹邻水幼教两年攻坚成果丰硕,四所幼儿园各有各的特色和亮点,这是教师们在专家团队引领下一点点夯实,一点点细化获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