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鼓励老师们从教育实践中反观教学得失,研磨教学经验,以打造更优的教学课堂,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开展了教师磨课活动。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给许多教师提供一个互动交流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自我的机会,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

杨亦松老师讲授的是《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问题。杨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概念、作用、特点和分类。杨老师讲课结构严谨,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有趣又易于理解。
在课堂上,杨老师的讲授结合生活实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理论讲解详实,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思考和练习,上课状态让学生感觉轻松愉悦。课后杨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语速比较快,可以多与学生有眼神的交流和互动,在课堂上可以更风趣幽默一些,再多增加一些学生学习的课堂练习,诸如讨论、交流、分享等。参与磨课的黄徐扬老师也建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到引领的作用,抛砖引玉,更多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陈满老师讲授的是《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的学习理论,陈老师巧妙地通过复习大家熟悉的经典条件反射引入对学习理论的学习,再通过播放桑代克的饿猫实验视频,并讲解视频内容,进而引出刺激——行为的学习方式。之后又讲到斯金纳与桑代克的相似处,介绍了斯金纳箱,也得出白鼠踏板——获得食物的学习过程,并据此介绍强化理论。最后讲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整节课的内容不多却一环扣一环,生动有趣。
课后参与磨课的范昌杰老师认为陈老师的课举例鲜明,多媒体使用充分,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陈老师的备课也十分充分,对于教授的知识很熟悉;与学生的互动密切,随时关注学生的注意力。陈老师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授课节奏比较快,对于不了解这些原理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转化,同时没有及时地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应当多增加一些即时的谈论、启发和问题,可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王凌娟老师是给英语专业的学生讲授《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王老师重点讲述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并将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进行了比较,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两者的区别。最后讲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逻辑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上王老师举例鲜明,能很好地与授课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后王老师也对本次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还要增加更多与学生的互动,走进学生之中去,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和知识吸收情况。还要在授课时多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内容,把握好上课的节奏,使课堂更加流畅和谐。参与磨课的袁颖老师也认为备课是可以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授课角度出发。

韦成老师给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讲授《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理论,韦老师重点讲述了注意力的知觉选择模型与晚期反应选择模型,他说到每个个体认识外界,都离不开视觉、听觉、内感觉(味觉、嗅觉、触觉),正是因为这些感知系统,我们才能更好的注意整个世界。而感知系统某一部分的缺失,就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困生”的产生。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如视觉专注力差、视觉分辨力差、听觉分辨力差等原因都是阻碍学生成绩进步的重要因素。针对同学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原因,韦成老师给出了一系列具体实用的矫治措施:如视觉专注力差,可采取限时朗读的方式;针对视觉记忆力弱,可采用闪卡训练法,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课后参与磨课的柳斌老师认为韦老师在枯燥的理论课中,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也存在学生发言机会较少,学生的表达欲无法释放的缺点。
本次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团队的磨课活动对各位老师们来说意义重大,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些都是在老师们一次次磨课与反思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用心理学的老师们将会贯彻多磨、多练、多反思、多总结的教学宗旨,构建更优秀的课堂,更生动的教学。
(文字/何胜男 冯银可
排版/刘瀛
审核/刘卡静 杨亦松 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