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14:00,教育学院音乐教育教研室于文理大讲堂举办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第三届奥尔夫音乐活动展演”。本次展演由音乐教育教研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组黎淑桦、陈龙、李蓉、杜成鹏、牛欢欢、刘玺杨6位教师参与作品的指导排练演出工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陆彦廷、蒋阳玉佳担任此次活动的主持人,同时也邀请了教育学院院长卢伟、青白江巨人树幼儿园园长罗玲、金堂县第七幼儿园园长王瑜、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李珊等校内外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们观看了本次展演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一种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强调让孩子通过身体和声音的表达来学习音乐,鼓励孩子们创造自己的音乐,并且注重音乐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其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基础教学、器乐教学、歌唱教学、舞蹈教学。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中,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音乐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音乐天赋,提高音乐素养,同时也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本次展演共展演十个作品,分别为《世界回旋曲》《童梦欢乐园》《看得出她是公主》《墨萱图》《秘境西南》《爱吃菠菜的贪吃蛇》《原始森林音乐会》《jibidi》《梁祝》《Salala》。
作品一是由陈龙老师指导,20级本科音乐课程C组同学们带来的《世界回旋曲》。
音乐,是唯一一种全世界人民都听得懂的语言;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情绪情感,带来不同的体验;音乐,也可以传播不同的文化。有一群人他们以环球旅行为线索,融入了奥尔夫的嗓音、身体、器乐三大造型,编织了一个由ABACADAEA为结构的回旋曲式的音乐。当音乐遇上旅行,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让我们跟随音乐课程C组的伙伴们一起出发,一起去探索、体验这奇妙的音乐旅行。
作品二是由杜成鹏老师指导,20级本科音乐课程F组同学们带来的《童梦欢乐园》。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孩童时期的梦境呢,那时的我们通过梦境满足了对世界的奇思妙想,通过梦境塑造并认识了自我的意识。《童梦欢乐园》是同学们以儿童的梦境为线索展开,运用嗓音、声势、舞蹈动作、打击乐元素,与视觉美术和戏剧等元素相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欢乐的童梦世界。现在,将我们的思绪带回童年,一起进入音乐课程F组同学的童梦欢乐园吧!
作品三是由牛欢欢老师指导,21级专科音乐课程C组同学们带来的《看的出她是公主》。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灿烂的日子,每个小小女孩心中可能都有一个粉红色的梦,心里住着一个漂亮精致的小公主,幼稚却也倔强;可是女孩子们,做公主不仅仅是小女孩的专属童话,无论多大的年龄我们也可以做父母的公主、做自己的公主,让自己坚定走在闪闪发光的人生道路上,自信且高贵。
作品四是由李蓉老师指导,20级本科音乐课程E组同学们带来的《墨萱图》。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仰望高高的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萱草花 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堂前的萱草花随风摇曳,是母子情深的写照,在忧伤中绽放着别样的美丽。
作品五是由刘玺杨老师指导,20级本科音乐课程A组同学们带来的《秘境西南》
西南广袤的土地上总是有独特的力量,孕育着智慧的东方人。田野间农家娃娃的天真烂漫,山林里壮族人的热烈奔放,沃野千里,流水潺潺,轻风掠过山林的沙沙声,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景色优美的大自然之中,来到这些缩影之间。其鼓声阵阵热烈奔放,铃声绵长悦耳悠扬,奥尔夫音乐的融合使这种民族的声音更具力量,将在东方文化滋养下的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与敬畏,都以奥尔夫特有表演形式展现出来。
作品六是由黎淑桦老师指导,21级专科音乐课程A组同学们带来的《爱吃菠菜的贪吃蛇》。
至终贯穿着欢乐的喜剧气氛,节奏明快流畅,热情洋溢。悦耳的旋律似乎有魔力一般,让人不由为之翩翩起舞,轻快的步伐,曼妙多姿的旋转,既浪漫,又充满动感。本组从《菠菜进行曲》节奏,韵律出发,融入贪吃蛇丛林探险的故事,赋予歌曲新的艺术色彩。
作品七是由杜成鹏老师指导,21级专科音乐课程B组同学们带来的《原始森林音乐会》
在一个原始森林里,传来阵阵鼓声,仔细一听才发现原来这里有一个喜欢打鼓的部落,于是分别使用铃鼓、腕玲、沙锤的三个部落被这个鼓声吸引而来,于是三个部落很快的加入这场狂欢,有人使用嗓音,有人使用声势动作一起参与了一场盛大的狂欢,音乐将这四个不同的部落联合到一起,从他们在原始森林里每天都快乐的唱着跳着。该音乐基于印第安音乐的风格,体现了奥尔夫音乐的多样性
作品八是由牛欢欢老师指导,20级本科音乐课程G组同学们带来的《jibidi》
在音乐的选择上,《jibidi》是一首并列单二部曲式的乐曲,由两个材料不同的乐段组成,节奏鲜明,风格活泼,能让同学们在旋律的反复中练习稳定拍,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在节目编排上,我们结合奥尔夫声势、肢体动作语言、奥尔夫乐器以及融合彝族舞蹈特色,让 同学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去接触音乐,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
作品九是由陈龙老师指导,20级本科音乐课程D组同学们带来的《梁祝》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本组以梁祝为主题并结合奥尔夫声势、嗓音、器乐等元素,以音乐剧的方式呈现,充分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的原则。
作品十是由黎淑桦老师指导,20级本科音乐课程B组同学们带来的《Salala》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唤醒每一位个体的音乐潜能并提供锻炼潜能的机会,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音乐表演者,而是在于它的过程。孩子进入表现音乐的阶段,使学习音乐不再那么无聊,不再是一直被动地学习固化的东西,而有了自己广泛的即兴创作的空间。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所以在这次表演中我们使用了嗓音造型、动作造型,使整个表演生动有趣。
至此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第三届奥尔夫音乐活动展演全部结束,最后所有参与此次展演的同学和老师们一起合唱《猪猪侠》,舞台上大家欢乐跳跃,现场气氛热情。
活动结束,教育学院卢伟院长对此次活动的举办进行了指导与点评,肯定了学生们表演的儿童性、本土化、民族性和全球性,同时也强调创造思维需要活跃和大胆,要注重与艺术性的发展,指出奥尔夫音乐表演台上台下的差异。
卢伟院长的讲话肯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要与其他教育相结合,为教育过程增加生动性,更好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时也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