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
篆刻,始于殷商,兴于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之美,气象万千在其方寸之间。既有入印文字的书法形体美,章法形式美,又有以刀代笔,刀石携刻之趣,向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

本学期的《篆刻》课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及深”的教学原则,带领着2019级和2020级的学生“深入浅出,溯流求源”,以秦汉为基,上寻先秦古玺,下探明清流派,让学生感悟篆刻中的文字结体之美和刀法变化之情,体会刀与石、书与刻的结合之趣,深入了解篆刻艺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技道均衡”,在技法上努力掌握“使刀如笔”,与此同时,理论素养兼修,加强了对古文字的识别与学习。在教学中,临摹与创作兼顾。以临摹主,同时培养创作意识,临创结合,综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次课程结课作业要求由6—12方的创作,3方以上的边款,最后以印屏的形式展现。也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勇于创新,不断探索。
优秀结课作品
19级1A李生岭

19级1A熊光华

19级1B杜晨飞

书法学学子将其满腔热情融汇于方寸之间,展现了刀刻凌云志的风采。“路漫漫兮其修远”,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砥砺前行,融古汇今,改变气质,拓广深度,正如近代篆刻大家吴昌硕在《刻印》诗中说“今人但多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文/教育学院 图/教育学院 编辑/戴旭 屈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