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学院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搭建一个相互观摩、共同成长的平台,教育学院书法学教研室于9月25日晚18时在三教409和410展开教研活动,围绕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专业开设课程进行了集体磨课。本次教研活动由书法学教研室主任黄琴主持,书法学专业全体教师参与。
楷书临摹:

闫芳芳老师讲课时,先是为学生讲解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一个时期。讲该部分课程内容,必须先将魏碑的兴起和繁盛原因讲解清楚。其次,选取极具代表性的元氏墓志作为范例,对比几个不同的墓志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共性特征和不同特征,从而铺垫好学生对各个碑帖实践临摹的特点掌握。最后,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用笔技法,围绕墓志特征逐一为学生示范笔法的技法表现。课后作业根据自行大小分别安排对应的尺寸,务必使学生掌握课堂所学内容。
黄琴老师在“褚遂良楷书临摹”一课中,针对楷书的发生、发展及流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随即引出本堂课的重点——“唐之广大教化主”褚遂良楷书在中国楷书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了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如《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阴符经》等,着重分析了《雁塔圣教序》的书写背景、风格特征和临习要点,为接下来的临摹书写指点了迷津。
篆书临摹:
周月老师让学生通过系统临摹《峄山碑》《泰山刻石》等经典碑帖,能让其深入理解了篆书的基本结构、笔画形态以及布局规律。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线条控制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篆书的韵律感与节奏美。临摹过程不仅提升了技术层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艺术视野。通过对不同风格篆书的探索,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尝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共鸣点。
篆刻创作:
杨振宇老师认为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边款,一般泛于印侧或印背的文字指刻、题记。它起源于隋唐。当时制印部门的工匠,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围刻上制印年记、编号和释文等内容,虽然还称不上艺术,但已形成了边款艺术的雏形。正是有了这些简短而又草率的原始边款,后来明清乃至当今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边款艺术才得以发展起来。边款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印面一样,多下功夫,每一个字的笔画要连接好,一如人的胳膊长在肩上一样,是一个有机整体。否则,人为分开就有松垮之感。
国画III:
殷慧芳老师所磨课程是写意花鸟画,她介绍了元代画家王冕的代表作品《墨梅图》,分别从画面立意,题画诗,水墨技法,梅花造型,与其他名家墨梅图对比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王冕写意梅花的风格特征,并由此展开,向同学们讲述元代绘画的特点。
正体书法创作:
白继军老师认为经过此次磨课让他收获很多,尤其是这两点,一: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抓住核心目标、分清主次。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上好课的前提。在“磨”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让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执讲者要对自己本轮磨课进行反思,听课者进行讨论。
草书书法创作:
舒易团老师认为丰富教学手段是上好课条件一节好课不应该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花哨,教学评价不应以是否运用多媒体一票否决,这是毫无意义的。通过考查试教的效果,能明显地看到这堂课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量、质量以及展示时机等方面存大的问题,进而为执教者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
硬笔书法临摹与创作:
王晶晶老师的硬笔书法临摹与创作课程是面向书法学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硬笔书法的基本临摹法和技法要领。在讲课过程中,王老师带领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书法家的结字造型和审美情趣,讲授《乐毅论》中相应的理论知识与书写技能,通过讲授与示范,在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相关技法后,再引导学生逐步转向创作,理解其中的艺术价值。最后,要求学生掌握独立书写的能力,运用《乐毅论》书写实践和技法创作出完整作品。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教育路漫漫,成长无捷径,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打磨本领,提高专业素养与能力,夯实教学水平,才能在专业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