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下午14:00,教育学院刘卡静老师在主教学楼B114给大家带来了主题为“战略层面上的干预技术,最终改变的是脑”的讲座。教育学院全体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刘老师以“真诚三问”作为了开场交流,分别是:1、你现在为什么坐在这里?2、此时(刻)如果不听讲座的你在做什么?3、如何度过这段时间?(身心愉快还是煎熬地)

(图:刘卡静老师讲座图)
一个常识:大学生
刘老师提出了“什么是大学和大学生?”这一问题,并介绍了由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大学(那烂陀大学)演变为各种大学是由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

(图:刘老师提问图片)
寝室人际关系
在这一部分,首先,刘老师阐述了人的本质属性:好朋友胜过好的心理医生,并提出心理有问题的人常常是“独来独往”(更多为心理层面)的观点。然后,刘老师通过引用“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室,久而自其臭也”这句名言得出了:勤快“一定要战胜懒惰”的观点。紧接着,刘老师通过游戏来验证了“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你怎样对别人,别人才会怎样对你(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是看你激起了别人的哪一面)”的观点。最后,刘老师通过讲述两个故事推出两个中枢:快乐中枢越发达的人越“旺夫”,痛苦中枢越发达的人越悲观。

(图:刘老师为同学讲人生故事)
处理技巧
“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自己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刘老师指出,随后她给在座的同学讲解了人际交往法宝、相互性原则、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人格的平等和尊重。最后,刘老师总结出“改变从自己(思想观念)开始的处理技巧。

(图:同学们正在认真听刘老师的讲座)
(文/余佩佩 图/周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