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精雕细磨,研磨出新—— 学前教育教研室实施教师磨课计划

2022-03-16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要求全国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022年3月15日,学前教育教研室抓住本科评估的窗口,召开了在线会议为大家介绍了磨课计划及其基本要求,磨课不仅是对教师的随堂课、展示课和研讨课进行研磨,更是对常态课进行研磨、优化。备课说课、听课观察、评课反馈是磨课的三个基本环节,同时,教学反思也始终伴随着这三个环节。在磨课正式开始前,所有参与磨课的教师在备课说课时都摆正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清楚地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理清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在磨课正式开始后,参与磨课的老师们在课堂中积极反思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即明白自己在讲什么,为什么改进,如何改进等。课后基于学生发展和听评课教师的反馈,对优化学科专业的教学思路和模式等进行了反思。

声乐组

黎淑桦老师

3月21日声乐组黎淑桦是本次磨课的第一位教师,黎老师讲授的是《声乐Ⅱ——鸿雁》一课,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蒙古文化、特点的同时,能够喜欢蒙古音乐。在演唱前,黎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分析歌曲的情感并朗读歌词,帮助他们在演唱时更好地掌握歌曲意境。同时,在本次课堂中的练声环节还加入了一些肢体动作,让声音更好地流动起来。本堂课通过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和练习法,强调了整首作品拖腔式长音的运用,注意悠远蜿蜒的演唱风格以及哀婉、荡气回肠的演唱情感。

课程结束后,黎老师首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表示在本次教学因为充分的备课,因此,结构层次分明,环节布局紧扣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依然存在问题。参与本堂磨课的其他教师建议在课程中可以更好有效的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热烈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特别是要通过虚拟仿真式实验实训项目的建设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美术组
Part02《幼儿园创意绘画》

顾浩天老师

顾浩天讲授的是《幼儿园创意绘画》一课,顾老师运用了讲授法让学生知道了绘画与审美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价值就在于其对日常生活和日常理性的超越性,以及对人的肉身感觉和观念的解放性,并且这种解放是不断运动的。

在课堂上,顾教师列举的一系列相关案例,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关于绘画与审美新一轮的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了解什么是审美,并且在与学生的互动下课堂氛围也十分轻松愉快。但是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艺术理念的理解上具有局限性。参与磨课的教师们经过讨论后,认识到我们应该注重“学理性教学”的层次,要为学生提供应用的基本原理解释和理论指导,便于学生深入理解。

钢琴组

马子杰老师

马子杰老师讲授了《琴法Ⅲ》一课。他以《苏格兰舞》为例,用讲授、示范、单独辅导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切分节奏;同时,他利用了线上和线下的双重教学进行课程创新,在前期让学生线上提前学习了相关课程内容,具体的课前准备使课堂环节间的衔接与过渡自然流畅,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

马老师通过课后反思,认为通过这次活动,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研读更深入、对学生学情了解更透彻,同时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水平有质的飞跃,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智慧得以开拓。参与磨课的老师们认为琴法这一课程重实践、重练习这一特性会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声乐组

李蓉老师

李蓉老师运用讲授法、示范法与个别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导入,同时将线上的专家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让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声乐课开始的第一部分,李老师主要通过呼吸训练,让学生将双手放在自己的腰部感受丹田发声,教会学生如何在歌唱中正确地呼吸。在此过程之中,李老师进行指导教学,帮助个别同学进行训练。第二部分进行音阶练习,李老师先让同学们感受音阶的变化,如何用“wu”来唱音阶,帮助同学找到音准,为歌曲演唱做铺垫。

在整个课堂,同学们能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通过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对知识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把握。最后,李老师指出本课程的新颖之处在于把嗓音治疗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这个方法能将自己的脸部肌肉活动起来,然后感受歌唱时脸部肌肉协作的感觉。同时,学前教育如何注意到学生的独特性也是李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堂课的磨课老师们认为磨课活动是互动交流、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可以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学习成长的机会。老师只有在磨课的过程当中认真备课、仔细研究、专注于教学细节,充分体现出学生独特性,才能把每次的课程上成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

健康组《钻山洞》

朱海鸣老师

朱海鸣老师授课的内容为前滚翻。朱老师首先通过课前小游戏《钻山洞》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带动课堂氛围。随后通过直观教学与示范教学两种方法,生动活泼地将动作要领讲述到位,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在同学进行前滚翻训练的时候,朱老师手把手教学帮助不能顺利前滚翻的同学成功完成动作训练。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课后朱老师进行了教学反思,指出本次课堂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师的保护措施。本次教学的保护措施根据3~6岁儿童身体发展规律来测定的,与网络上大部分视频教学的方式有所不同。参与磨课的其他老师评价道,朱老师在保护措施的创新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创新,与此同时也可以养成教师正确的教学习惯。

理论组《学前儿童生理卫生》

闫社娟老师

闫社娟老师讲授的课程是《学前儿童生理卫生》。她运用讲授和演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学习,了解运动系统的特点和卫生保健。

她从运动系统组成与功能、幼儿骨的发育特点与保健措施、幼儿骨连结的发育特点与保健措施、幼儿骨骼肌的发育特点与保健措施、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措施等进行讲解;着重讲授了幼儿骨的结构成分。通过以上学习,让学生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的因素,在对幼儿的身体构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科学保健。为将来学前教育岗位上做好幼儿保育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教师通过多媒体和道路的创设学习情景,多渠道地给学生提供了知识信息,拓宽视野,从而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严密,知识讲解自然紧凑,条理清晰。

课后闫老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此次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创设学习情景的方法,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信息,从而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课堂中关于幼儿园的相关案例较少,缺乏知识点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最后的案例的分析也缺少对学生的有效指导。磨课组的其他老师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特长,观摩同行优秀教师的试讲活动可以学习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将别人的经验合理吸收,变成自己的宝贵财富。

美术组《手工基础—剪纸》

江月老师

江月老师讲授了《手工基础—剪纸》一课,通过介绍剪纸的历史发展向大家展示了每个时期剪纸艺术的发展特点,且按用途分类分类(装饰类、礼仪习俗类、稿模类、俗信类等)、技术分类(阴刻、阳刻)、方法分类(单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介绍了多种剪纸方式。江老师特别强调儿童剪纸是一种充满童趣的活动,它跟民间流传的剪纸艺术有所不同:民间剪纸术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古朴和生活中美好的期待;而儿童剪纸则是让孩子通过亲自动折纸、绘画和使用剪刀,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表达是一种简单的趣味。

本次课堂江老师通过讲授和演示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民族艺术熏陶,激发学生对我国民间艺术的热爱,且从儿童发展角度阐述了剪纸带来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互相探究,发挥主体性注重主体性。

江老师课后反思到本节剪纸课程涉及面广,立足于学前教育手工基础教学,知识点回顾较全面、详细,课程设计结构严谨,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引发学生思维,课堂气氛活跃。且注重剪纸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剪纸的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讨论氛围,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课堂模式,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但是有些地方需要改进首先是提升创设情境的难度,加强学生手工基础技能的培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是课堂教学方式较传统,提升课堂教学的创新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剪纸作品的能力。磨课组的老师们认为学校师资培训部门及各专业教研室应为教师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和指导讲座以充实教师们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

理论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何梓涵老师

何梓涵老师讲授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一课。她从智力障碍的定义、分类及产生的原因;智力障碍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智力障碍幼儿医教结合保教的内容;智力障碍幼儿的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展开讲授。并在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的评估方面也做了着重讲解。

通过以上学习,引导学生知道智力障碍的定义、分类及产生原因;帮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智力障碍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医教结合保教方式方法;掌握智力障碍的概念、分类、发病率及致病原因;了解智力障碍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在观看教学实录课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课例的优缺点的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应用所学为将来的实践奠定基础。

何老师也对此次磨课提出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是磨课能听到其他老师的见解,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听课时间较短,不是同一个课程组的老师所提到的一些方法暂时无法在理论课程运用。因此磨课活动需要进行完整打磨、审核,不仅要听教师试讲,还要审核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教案、课件、考核方式、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等所有的环节。 
总结与展望

本次磨课,是学前教育教研室团队研讨的开始,也是老师们共同成长的开始,各位老师均表示意义非常重大,一是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能力水平发展,磨课为各位教师提供了不断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老师们更好地掌握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提升教学设计技巧。二是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效率与专业素养,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学习者,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团队研讨,设计,实践再反思,再研讨,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从而达到教与学的融合,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的目标。三是磨课为大家提供后了互相学习,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同行优秀教师的试讲观摩活动中,我们可以学习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将这些经验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磨课是一个不断提升,反复推敲的过程。下一步,学前专业课程组将以多磨、多练、多请教为原则认真打磨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努力构建更为专业化的教师团队,继续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摄影/高羽璐、陈依可、汤巧丹、陈敏

文案/刘佳玥、谢语桐、陈依可、肖燕、汤巧丹、陈敏

编辑/刘文清 审核/林雪、廖梓宏、陈龙、顾浩天)

电话:028-84155057
邮箱:ececdcas@126.com
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邮编:610401)

Copyright © 2022 成都文理学院 学院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邮编610401) 蜀ICP备11012699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7 20:56:10